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的使用指南)

时刻小站 192

利尿剂是一类促进电解质和水从体内排出而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药物,通过影响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而利尿,临床可用于高血压、心衰、水肿性疾病、肾结石、高血钙症等,如袢利尿剂与噻嗪类利尿剂。

一.袢利尿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区别

袢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等,属于高效能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属于中效能利尿剂,根据化学结构不同可分为噻嗪型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噻嗪样利尿剂(如吲达帕胺)。

袢利尿剂(高效能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中效能利尿剂)

作用部位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近端

作用机制

选择性地阻断Na+-K+-2Cl-共同转运载体,抑制肾对尿液的浓缩过程,产生强大的利尿作用;可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的活性,使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升高,有扩张肾血管、降低肾血管阻力、使肾血流量增加作用。

作用于Na+-Cl-共同转运载体,减少NaCl和水的重吸收而利尿,较袢利尿剂弱;噻嗪样利尿剂有扩张血管作用;只影响肾脏的稀释功能,对肾脏的浓缩功能无影响,可产生中等强度的利尿作用。

对钙离子的影响

呋塞米抑制Ca2+的重吸收,使尿中Ca2+排出增多,降低血钙。

氢氯噻嗪可促进Ca2+的重吸收,减少尿Ca2+含量。

对肾功能的影响

与其他利尿剂相比,在肾小管液流量增加的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不下降,尤适于伴有肾功能受损者。

可用于轻度肾功不全即CKD1-3期,eGFR<30ml/min·1.73m2时不推荐使用。

二.袢利尿剂与噻嗪类利尿剂的选用

①高钙血症

呋塞米和依他尼酸抑制Ca2+的重吸收而降低血钙,并防止细胞外液容量补充过多,可用于高钙血症。

②肾结石

噻嗪类利尿剂可促进远曲小管由甲状旁腺素(PTH)调节的Ca2+重吸收过程,减少尿Ca2+含量,进而减少Ca2+在管腔中的沉积,可能是因Na+重吸收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内Na+降低,促进基侧膜的Na+-Ca2+交换所致。临床可用于高尿钙伴有肾结石者,能抑制高尿钙引起的肾结石的形成。

③尿崩症

氢氯噻嗪可使尿中排钠增加,降低Na+浓度,减轻对渴中枢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少饮水量而使尿量减少,同时抑制磷酸二酯酶,可使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而减少尿量,并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临床可用于肾性尿崩症(NDI)、中枢性尿崩症(CDI)。一般与氯磺丙脲联用于CDI,能减少后者引起的低血糖风险。

④心衰

袢利尿剂适于大部分心衰者,特别适于有明显液体潴留或伴肾功能受损者。噻嗪类利尿剂仅适于有轻度液体潴留、伴高血压而肾功能正常的心衰者,肾功能减退[eGFR<30ml/(min·1.73m2)]者其作用减弱,不建议使用,但在顽固性水肿者中(呋塞米用量超过80mg/d)噻嗪类利尿剂可与袢利尿剂联用。

⑤高血压

常用噻嗪类利尿剂,eGFR<30ml/min·1.73m2时推荐使用袢利尿剂。《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中指出:既往认为CKD4期(GFR<30ml/min·1.73m2)开始用噻嗪类利尿剂效果可能不理想,而推荐用袢利尿剂(如呋塞米)代替。新的观点认为即使已达到CKD4期,为达到降压目的依然可用噻嗪类利尿剂。

三.禁用或慎用于对磺胺类药物过敏

因有磺胺类相似结构,噻嗪类和噻嗪样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及袢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都可能与其他磺胺类药物发生交叉过敏。

参考文献

1.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442-452

2.陈新谦等.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72-681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