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日记原文(武汉封城日记)

时刻小站 146

今年1月23日至4月7日,因为疫情,武汉从封城到解封一共经历了76天。这一时期,新浪微博与央视新闻联合发起武汉日记话题内容征集,有1008位医护、235位患者、79位志愿者、15位疫苗志愿者等武汉一线同胞,以第一视角实名记录了这段抗疫的亲身经历。

他们发布了11万条微博,亿万网友通过网络记录、见证,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00亿次,互动量超过3000万次。在这之中,那些动人的视频日记在央视新闻 东方时空栏目持续播出了66天。这份武汉日记成为国内疫情珍贵的记录资料,未来将作为国家数字记忆计划的一部分,入藏国家图书馆。

8月1日,由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共同推出,阅文集团旗下平台QQ阅读独家电子版的公益图书《武汉抗疫日记》正式上市。本书从1000多名武汉微博用户中,遴选了29名作者,收录了他们在76天里的战疫日记以及一线抗疫勇士的46张珍贵照片。本书收益将捐赠微博医护后盾公益计划,QQ阅读用户还将获得纸质书、在线公益证书及个人勋章奖励。

一群最平凡的人,展现了英雄的一面

翻开《武汉抗疫日记》,一位位记录者用最朴实的表达,带领读者重回武汉抗疫一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这里记录了一群原本您以为最平凡的人,但他们在这里展现了自己英雄的一面。亲历者们做实事、说真话,最真实地反映出这场战‘疫’的壮烈与辉煌。

大年初一晚上9点,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的90后护士郭滢滢,在接到医院要组织人员奔赴武汉的紧急通知时,没有与家人商量,就毫不犹豫地在请战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觉得自己身着一袭白衣,去武汉是这身白衣的职责所在。她跟记者说。大年初二凌晨,她在家收拾行李准备出发时,妈妈曾哭着问她能不能不去。而就在郭滢滢加入援鄂医疗队后,妈妈为了支持她的工作,生病住院十几天也没有告诉她。

进入隔离病区后,郭滢滢的第一感受是比想象中严峻。穿上防护服,全身上下裹得严实不透气,口罩戴久了出气困难,留下勒痕,甚至鼻梁处也压出水泡,难受的时候,恨不得一把将口罩抓下来。在微博上,她记录着患者老爷爷带给她的感动,也会心情澎湃地展示自己的入党申请书。护士,我尽量少呼点气,不传染给你哈 小姑娘,你饿不饿?渴不渴?我们也没啥事,你出去休息一下吧;郭滢滢说,在病房里,病患会以自己的方式关心她。我想的也简单,就是记录下当时的所思所想,让大家知道武汉在发生什么。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的护士王艳妮,是一名医护人员,更是一名党员;出征前,她得到了同为党员的爱人的支持。在武汉的医院里,她遇到过很多乐观、温暖、可爱的人。医护人员进病房时,病患会说:等一下,让我先把口罩戴上。也有阿姨对她说:你把开水壶放门口,不要进来,我们自己拿就可以。也有很艰难的时刻——王艳妮回忆道,有病人危重症了,对着医护人员说我想活着回家……

王艳妮把她日常的生活、工作、心理状态都记录了下来。她印象最深的是去武汉时发的第一条微博,离开武汉时的最后一条,以及武汉解封那晚发的微博。去的时候,诉说着未曾说出口的告别、感谢和面对疫情的无惧无畏;离开的时候,记录下不舍、怀念、至暗时刻终于过去,迎来胜利的曙光的欢欣。4月8日凌晨,武汉解封那晚,还处在隔离期的她守着电视,就像除夕夜的守岁一样,有点激动且热泪盈眶。

前几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90后护士张露收到了编辑发过来的《武汉抗疫日记》电子版。她的一番话说出了众多曾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心声。读着每位同我一样亲身经历过的人写的每一篇文章,恍如昨日。人的一生总要有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很荣幸能拥有这样一段经历,我也无悔于付出。

网文作家提笔创作,展现我们的力量

因为互联网平台开放、即时创作和发布的特点,越来越多人正在成为时代的记录者,每一个普通人诉诸笔端的人间烟火气都折射着大时代前行的温暖与力量。除了《武汉抗疫日记》,也有许多网文作家以战疫为话题进行文学创作。

疫情期间,阅文旗下起点中文网推出以我们的力量为主题的征文大赛,数千名网文作者报名参加,众多讲述当下的都市题材作品,呈现了普通人如何发挥自身作用,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也鼓舞了广大群众抗疫的信心。比如包子二爷的《你好普通人》致敬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每一个贡献力量的普通人;梦风的《一诺必达》写的是快递员为抗疫前线运送紧急物资的故事。

对于网文作家来说,小说的原型或来自真实的新闻事件,或源于抗疫时身边的平凡感动。疫情期间,武汉经历的苦痛,我也感同身受。网文作家李开云回忆道,今年1月28日,他在微博上看到常德乡村青年郝进无偿捐赠1.5万只医用口罩的新闻,立刻被打动了。厂方效益不好,用这批口罩抵作工钱,他全都捐出来了。第二天,他就与起点现实频道主编沟通,计划以此为题创作网络小说。记录当下、挖掘当下,总有一些东西能够打动我们。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作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他们最了解民众的生活,最关注社会的变化。这次疫情,他们及时、敏锐的反应是其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一种表现,是其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一种体现,这是令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事情。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苏唯

图片来源:阅文集团提供

来源:作者:张熠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