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除了热毒无比太阳,最令人心烦的应该是无处不在的蚊子了。
冷不丁就被咬一口,让人防不胜防。
当年大诗人刘禹锡就曾被蚊子逼得躲到蚊帐里,还写下了一首诗。
此诗名为《聚蚊谣》,全诗如下: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从这首诗来看,刘禹锡对付蚊子的方法很简单粗暴,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
诗歌大概可分为两层,前八句写的是蚊子的特性,后6句写的是诗人对蚊子的态度。
夏日的夜晚,昏昏沉沉的,清幽的堂屋门窗大开,空中飞舞的蚊子趁着黑暗,发出雷鸣般的响声。
乍一听到这喧闹的声响,令人大吃一惊,好像滚滚的雷声从南山而来。
这些可恶的蚊子也就喜欢在黑暗的夜里行动,无论是糊涂人还是聪明人都无法分辨。
它们经常在花滴露珠,月上中天的朦胧月色中,突然出击,尖嘴叮人,让人防不胜防。
这八句概括了蚊子的三大特点。
一是喜昏暗,开头夏夜便点名了它们喜欢活动的时间,而伺暗、喜昏黑更是直接写出了它们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本性。
正是由于夜晚的黑暗再加上它们鬼祟的本性,所以连聪明人也无法躲避。
二是它们喜欢群攻,夏蚊成雷的说法自古有之,以雷鸣来形容它们的鸣叫 固然有些夸张,但这却形象地突出了蚊子之众。
沈复在《童趣》中也曾提过夏日蚊子之多,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也许也只有小孩才能如此有童心,将蚊子比作群鹤,我们常人估计都和刘禹锡一样避之唯恐不及。
三是它们很有心计,通常是乘人不备。
月色朦胧,水滴花露,本是赏月观花的好时候,可是却也是蚊子肆虐之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大概就是如此了。
其实蚊子固然可恶,但也不至于让诗人花这么多的笔墨来表达厌恶之情。
刘禹锡屡遭贬谪,即使再豁达,对于迫害他的奸臣小人也是不忿的。
这里的蚊子就是象征那些构陷他的阴险小人,背地里蝇营狗苟,聚众造谣,心肠歹毒,这些看似形容蚊子的词语,其实更多的指的就是那些小人。
诗人对那些阴险歹毒之悲厌恶到了极点,所以才会如此恶语相向。
接下来的6句主要就是写作者对付蚊子的办法。
虽然我是堂堂七尺男儿,蚊子小如针芒,但是我一人孤掌难鸣,而蚊子势众,所以经常会被伤到。
自然万物都有时节,蚊子也不例外,既然无法改变,那我还是躲到蚊帐里吧。
等到秋风吹起之时,你这微小的东西怕是会被萤火虫吃光光吧。
诗人将自己七尺昂藏身躯和微小的蚊子作对比,突出了自己的高大,饱含蔑视之意。
他不敌蚊子,不是因为能力问题,而是势单力薄,这也正如朝局,奸臣当道,他一人难以抗衡。
所以才会躲进蚊帐,发出惹不起,躲得起的感慨。
这不是懦弱回避,而是识时务,明哲保身,他坚信如飞蚊般的小人终会有灭亡的一天,毕竟邪不胜正。
全诗表面是写蚊子,实际写的还是人生。
诗人身处逆境,却还能保持乐观向上,昂扬进取的乐观豪迈之情,令人佩服。
不过也有人认为刘禹锡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有些颓废,不知关于如何对付蚊子(小人)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