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文章系转载,著作权署名权归原作者。
更多好文,搜索微信公众号:作家朝颜,添加关注。
你的老去如此寂然
文/安然
1
我把我的心疼,寄给一个在中国乡间等着终老的村妪。
2
她叫赵秋云。生日在农历八月十八,在乡下人看来很吉利的一个日子。年龄?八十七或者八十八,谁也搞不清。她自己也搞不清,反正就那么老了。
她是我的外祖母,小小的个子,温柔的性情,眉清目秀的面貌。基于她的糊涂身世,我总是一厢情愿把她设想成江南水乡来的女子。
外祖母老了,她是个找不到娘家的老人。娘家血脉上没有一个亲人。一辈子没尝过女人回娘家的滋味。
3
骨骼和皮肤之间没有哪怕一丁点肉;血管不再平直地顺着经络运行,而是无序地扭曲着,严重的地方,鼓得像蚯蚓;表皮白白的,脆脆的,透明得像张玻璃纸,勉为其难地覆着蚯蚓和瘦骨。纸上麻麻点点的,是曾经的色斑寿斑。手是不敢伸上去的,似乎一触到这纸,就会碎成粉末。壮起胆子捏了捏她的四肢,四肢像葡萄根一样枯硬。牙齿几近落光,由于咀嚼受伤,牙龈发炎,下巴变得肥厚光亮,与铜菊般的枯脸异常不协调。头发大约是在二十年前就白了的,只是没了当年那银子般的清凉光芒,现在它们像一把稀拉的枯草,散落在她头颅的后半部——她的前颅倒是有些光亮的,只是头发早已不知不觉间弃它而去。还有从前那温良的眼神,现在也看不到了,现在她的眼珠像木鱼,盯着一个地方不得转动——由于上眼窝的塌陷干枯,和眼角的向内收缩,其实她的眼睛比黄豆大不了多少。
这双眼睛收拢了一世风雨沧桑。现在它累了,不想再看了,造物主展给它的人生画轴已经收尾了。之所以睁着似乎只为找一个终点。它知道,那个终点近了。若是它还能偶尔动一动,那是因为它的主人突然心里有点点烦了:那个点到底在哪里呢?
4
不是亲眼所见,我断是不敢相信,一具血肉丰满的肉体会被岁月烟火整成这副样子。一副躯壳。一具木乃伊。
我蹲跪在外祖母面前,外祖母坐在一张发红的竹靠椅上,屁股下是颜色暧昧的青布棉毡,旧得已经分不清年月。阳历八月的暑热,正肆无忌惮地侵袭着外祖母的村庄。舅舅家那条同样不出屋的老狗,软怠地趴在屋门口,正热得扯长了脖子,舌头一伸一缩哈哈喘着粗气。屋前不远处池塘边的野树上,知了有一声没一声地叫唤得像要断气。午觉的村民,空调或者电风扇呼呼地响着;不午觉的,则坐在屋巷的通风口上纳凉。暑热涂炭生灵,拿外祖母却是没有办法的。我小心牵起她的衣角数了数,三件,单衣,偏襟盘扣的。我摸摸她的手,凉的,居然是。
我心里一酸,微微一叹,放下,放下温度全无的一双老手、爪子。这双手给过我们多少温暖啊。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全是这双手抱大的。
这双接纳又送出过蓬勃生机的手,怎么就可以毫无生机了?怎么可以呢?
5
我犯了一个大错。我忘了眼前这具形容枯槁,状如朽木的肉体还有清醒的神智——我这一放一叹竟是伤着了她。以她心思的细密,她一定敏感地捕捉到了这叹息声里的悲悯——近些年来她最担心的正是这来自亲人的悲悯。她并不晓得也不承认自己的老,但别人的一个眼神,就足以提醒她的老,她不要这个!
我悲伤地看见外祖母黄豆大的眼窝窝里,闪过了点点泪花。
生命力随自然运行,并不畏惧枯萎,如果躯体和灵魂同步老去的话。若是不能呢?若是枯萎的躯体盛不下丰满的灵魂,那种无处安放的受挤压的痛,与谁言说?怎么言说?
难怪大画家吴冠中在一次访谈节目中,痛彻心扉地谈及人老心不老的生命大痛。想想,眼见枯骨衰败零落,骸骨无存,雄心犹在,那是多么的悲壮痛楚。这样的悲楚于生命本身,原是无解药的。刻骨铭心啊,总是有太多的生之痛,我们于天地间找不到解药。
在大自然的铁律面前,我们不得不低头承认人的渺小。再伟大的灵魂,终了也斗不过那座肉造的居所。没人找得到永远的居所。冰冷的石头造的屋子,居然比温润的血肉造的屋子在大地上待得更久。
我扭过头去,看外祖母左边的狗,看她右边长长的杉木条子。就是不看她。就是装作没看到她那浊重的泪花。狗已经透够了凉,已经睡着了。杉木条子很粗糙,上面有很多的小木刺,我想象自己的手捏着它会被扎伤。但这是无所谓的,反正它扎伤不了外祖母的手,那双手已经几无知觉了,使劲捏它也不晓得痛了。
杉木条子比人高,比外祖母高。说不清哪一天开始,它成了她须臾不离的随身之物——外祖母总是拄着它,在屋里一步步打着转转,消磨这人生余下的可有可无的时光。
我记得在很多年里,外祖母总是把姨娘从井冈山买下来的拐棍扔在一边,而情愿净手打着颤颤,迈着粽子般的小脚走过她自己的日子。那拐棍曾经让她有些不快,我又不老,买这个干吗?她怏怏地说。后来她不得不要有所倚仗了,拐棍却找不到了。
也罢,实话说,在乡下,老人用拐棍也是众人眼里的奢侈,不合适的。老人们用的是竹棍子。笔直笔直的,一根小竹子,在手里操久了,竟也光滑可人,看得顺眼舒服。
但外祖母居然连小竹棍也没有,居然用粗糙的杉木条子,想是她烧火做饭时,自己从柴火堆里留心捡出来的。
我的手里并没有杉木条子,杉木条子在外祖母手上。但我总是免不了被它扎着,我,疼得不得了。
6
外祖母轰然老去。我不得不有所警醒。
仔细观察自己的肌体,真的很好。饱满,光泽,有弹性,没有一点多余,青色的血管布在雪白的皮肤下,清晰又透明,热血在那里汨汨地流,体温不高不低,摸上去自然美好。头发浓密,不是想象中的黑但绝对闪着光泽。眼神不够亮但蓄着些知性的力量。
我就住在这具肌体里面。我的外祖母也有一部分住在这具肌体里面。但因了其他部分的掺融,外祖母不可能是我,我也不再是外祖母。
我轻轻一叹,叹过后不得不面对事实,事实就是,那具制造过我生命之源的肌体,也曾经如此这般饱满过,光亮过,有弹性过,那头发甚至比我的还黑亮过,那眼神曾经比我美丽过。就是那具肌体,在我未曾留意的时光里轰然老去。等我终于留意到了时,一切,已经不再。只有那黄豆眼里的泪花,千斤万斤重地提醒说,看看吧,记住吧,我的现在就是你的将来。
是的,由不得我愿是不愿,我的将来就是那个样子,确切地说,我灵魂的居所,将来就是那个样子——外祖母现在的样子。
那么,在当下,此刻,我的居所真的完好无损吗?当然不是。我再仔细观察,肌肤的确不错,但裸露的部分已经有了色斑,额头不经意间看到皱纹,岁月在上面留下画痕;头上长发早已不再,多年来总是短发示人,原因是嫌它长得太慢;眼神不再单纯,除了知性和自信,还有经过一些世事后的沧桑。口腔里有一颗牙,一年前出现了一个洞。
漏风漏雨了吧,这居所已经开始?
那么灵魂呢?她还年轻着吧。是的,她年轻,认识她的人说她比她的居所年轻有五岁,她也认可这种说法。但这又怎么样?我写小说,写到修车,就羞羞答答问家人,小汽车有几个轮子?写到月亮,就漫不经心问同事,月亮是从东边升起还是从西边升起?
笨透了不是?我已经,灵光不再。
哦,一个人的老去原来不是轰然一声的,它是慢慢的,寂无声息的,连贯的,不由自主的,点点滴滴的,须得暂时停下往前的步子,才能看得到。
心思再细密些的,甚至于听得到。
天,我们从岁月那头揣过来的青春肌体,我们东奔西忙喂吃喂喝伺候着的亮丽居所,却总是自顾自地一步步弃我们而去,能甘心吗,我们?
7
外祖母是不甘心的。这从她最初对待拐杖的态度可见一斑。她不愿看到更不愿听到自己的老去。
那次她八十岁生日,祖孙四代围了两桌。她心情爽透了,吹生日蜡烛时她朗朗地,半是期待半是叮嘱地说,我还年轻着呐,九十岁时我要更大的蛋糕,一百岁时,我还要自己吹生日蜡烛。
如果你由此认定我外祖母是个多言的村妪,错了!她从来都是一个寡言女子。但在自己的寿命问题上,她必须发言,那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含糊不得。
她很清楚这一点。
我也很清楚这一点。我记得那回在外祖母的乐观期许下,我很不人道地想的是:九十岁时,您老还能在吗?请原谅我这豁达的悲观。
后来的日子,外祖母在这种生命态度指导下,尴尬地活在了等待终老的门槛内外。
一方面,她加紧了对身后事的操办。老屋(乡下对寿棺的俗称)是五十几岁就弄好了的,但灯芯草(乡下老人过世后用来垫棺用)现在不好弄了,姨娘好不容易弄了几次,她总是嫌少,怕到那边去困不舒服。那寿衣寿被也是有讲究的,只能单数不能双数。和村里的老太太坐一块,这些都是聊天的重要内容。哪个置办好了,全了,那是真让人羡慕得紧。终于有一天,外祖母对这些都满意了,每回母亲和姨娘回去,她就装作不经意地小声说,在我床边第二个箱子里头哈。问什么在箱子里?她含糊地答,那些东西嘛。
另一方面,外祖母本能地抗拒着终老的到来。她总是抱怨自己腿脚不便,很奇怪为什么现在力气没早几年够用了,手脚总是打软。说完她就说自己是生什么病了,希望儿女们能送自己去治病。她说这些的时候,可是轻言细语的。一辈子,她极少大声说话。这点,她没变。变的是唠叨了。日子久了,儿女们不胜其烦,皱着眉说,你哪有咋个病嗦,是老得这个样子,老了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嘛。外祖母听不得老,一听就炸开了嗓门,突兀地叫,老老老,什么老,我比隔壁秋生他娘还年轻几岁的,咋个人家就比我好呢?咋个人家就吃得睡得行得歇得呢?叫完又嘎然而止,回到沉默。
儿女们回报她的是更大的沉默。
外祖母眼里头只有比她岁数大却不显老的,她看不到那些比她小,却早已死去骨头在土里都打了鼓的。
我的亲人们都在背后这样说。
我却心疼得紧,我晓得这是一个风烛残年的生命对人世的必然留恋,我晓得外祖母其实是怕死。谁不怕死呢?
我安慰不了她,安慰不了一颗孤独地将要终老的灵魂。我甚至,听着她突兀的喊叫而疼得安慰不了自己。最要命的是,我知道,从此我更不能期望来自外祖母的慰藉。
8
但是,在我的生命旅途上,外祖母给予我的慰藉,却是岁月不能湮灭的。
我小时候大概是调皮得过分的,以致我的父亲总是难以容忍——他免不了有要把我拎到水塘里淹死的行为。被父亲拎在手上的恐惧这真是很难启齿的感受——我想世界末日不过如此吧。而这样的惊惧总是由我的外祖母,一个小脚女人来抚平。她总是在我落水前及时赶到,难得地耍一次岳母娘的威风——她尖叫着冲过来抢下我,然后对着女婿喊,你要浸死她不如先浸死我好了。
我当时是那样小,小到根本不晓得外祖母意味着什么,我甚至于糊涂到搞不清她和母亲的关系。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反正我犯事后,总是于世间有了一个呵护吧?平日里外祖母并不住我家的,所以我眼里的外婆是个陌生人,我总是糊里糊涂地琢磨,怎么生命里凭空就有了个外婆?总之对于她在情感上我是怯怯的,我连她递过来的米果子都不敢吃。她一定要塞过来我就哇哇大哭。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反正我被拎着往水塘里去的时候,惟一盼望听到的,就是这个还陌生的她的大呼小叫。也只有她能这样失态地呼叫而来。
太奇怪了,为什么全村只有这个女人敢来救我呢?
我太小,不解世事,不能掂出血亲生命关联的力量。其实这种力量太过强大,以至于我们要在人世间花太长的时间,走太长的路才称量得出来。
我恋爱了,遭遇到强大阻力。我愁眉苦脸,以泪洗面,想找个地方哭泣,想来想去只有外祖母家。我背起包去了。
我无助地望着外祖母,不说话,只流泪。外祖母慈爱地望着我,抚着我的手,也不说话,好半天一声轻喊好崽,温温暖暖地,就把我心中积郁的冰霜全化了。她没文化,不会讲太多的话,只会喊好崽。两个字,那热力却胜过太阳。
那段日子,外祖母的亲唤成了我恋爱胜利的动力源泉。
我就这么跌跌撞撞地在外祖母的呵护下成人了。终于,我的生命强大起来,不再有需要外祖母慰藉的时候。由于文化的差异,成人后的我不自觉地把寻求慰藉转向了其他生命。我总是藉着别的生命来依恋这个世界。父母,男人,孩子,朋友。没有外祖母。
我在精神上把外祖母开除了。一个生命强大起来,另一个生命衰零下去。这就是代谢。外祖母在我的世界里渐行渐远,只留下一个寂然的背影让我偶尔回望……
现在,当我反过来想给外祖母慰藉却无法给予时(死神的力量是那样蛮横无敌,以至于生命相互间束手无策只能茫然相对),却悲哀地发现,其实我后来得到过的任何慰藉,都不曾有外祖母给予过的那样温暖强大,刻骨铭心。这个世界,有些体验原是无法重复的。
看着在屋门前木然枯坐,打发一天又一天残余光景的外祖母,宿命般的,一种薄凉渐渐弥漫周身:从前那像冰雪中的火炉般的慰藉,今生今世,我是无法再拥有了。而且,我的生命注定也会有一段慰藉不再,寂然走过的日子。
我们谁也逃不过那段日子。
好在,我有幸得到过。
9
终于有一天,秋天,一个太阳缱绻的日子,外祖母承认自己曾经是怕死的了。
没人注意到,外祖母是何时起不再唠叨了,她总是沉沉默默的,沉在一种谁也猜不透的安静里。这是一种独立遗世的状态,屈服于躯体衰败的外祖母无可奈何地退出了俗常的生活。猪草剁不动了,衣服洗不动了,扫帚拿不稳了,屋门也出不去了。她的时光因为空无内容而显得漫长空虚,她颠颠倒倒总是搞不清早饭和晚饭的时间。她存在着,但她的存在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周围其他生命的空间里已经没有她的位置,谁也不再有需要她的时候,就连她的女儿,也麻木地说,她是过得一天是一天了。每一个后代来到跟前,她照样喃喃地喊得出名字,她从不会像有些老人一样会搞错他们。但喊完名字后她期许中的天伦之乐没有出现,他们望着她,怜悯地喊一声外婆就离开了,他们都有自己的世界。只把一个老人抛在时光的角落里,任由死神在她耳边呢喃不断。
外祖母就在这安静中获得了大智慧。她的躯壳是安静的,但她的心神却总是在忙于考虑死神的提问,不曾安静。
她找到了答案。
有一天,外祖母把我母亲喊到身边,喃喃地说,早几年里我的确对那个事是有怕的,但而今我不怕了,而今我想通了,这就好比是来做了一回客,迟早是要回去的,这样动不得了,还不如早回去好了。省得给你们添麻烦。
面对躯体的困扰,外祖母不想再折腾了,她平和下来,无奈地道出这样的话。我听来如释重负,我不怕外祖母的放弃,我最怕的是外祖母的不甘心,心甘不了就是苦的,我不忍她末了揣着苦涩离世。
谁都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来。谁都担心这一天真的会到来。去年冬天奇冷,我的亲人担心她熬不过去,她挺过来了。今年夏天奇热,我的亲人又担心她熬不过去,她又挺过来了。但秋天来到的时候,外祖母突然说她想通了。
外祖母的心平气和让我想要流泪。无力守住亲人生命的哀伤在心头萦绕不散。为什么,我们深爱着的人,同时也就是离去的人?想回老家拥住外祖母大哭一场,却又生怕吓着老人。做梦最怕梦见她,因为有说法,梦都是反着来做的。
外祖母已经连起床都很困难了。每天早上要在床上挣几个回合才能攒劲起来,身上没了血肉,没有热量,怕冷,穿了很多衣服,偏襟盘扣根本扣不上,手上没力气,够不过去。舅舅承担了给她睡前醒后脱衣穿衣的义务。村里人都说,这个老人最后就是老死去的,她太老了。
母亲跑去说,你起不得床早上就多睡一会。外祖母不答应,嘟嘟嚷嚷还嘴说,不行,我一定要每天下力坚持起来,不然的话,也许就瘫在铺上起不得了。那多麻烦,害你们呢。
澡还是要洗的,这个活儿由我母亲承当。把她抱到澡盆子里,然后回避,因为当娘的怕羞,死活不让女儿看到油尽灯枯的躯体。不,是躯壳。
也许,这是一个老女人能够守住的最后一点尊严了?
外祖母为这点尊严付出了代价。她滑了一跤,额上跌出一个大包,腰部也挫伤了。
这样,她可怜巴巴地躺在床上几十天都动弹不得,她喃喃细语问旁人:咋个搞的,还真是不经摔了。
10
罗丹有具泥塑《丑之美》/《美丽的老宫女》,把衰老表现得哀艳、惨痛而残酷。罗丹说,在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这一点,当我用写作者的眼睛看世界时,我认同。把视野收小来,当我用外孙女的眼睛看外祖母时,我无法认同。
活生生地面对一个亲人的老丑零落,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毫不客气地说,我最怕看到外祖母傻木木地坐在屋门口的样子了,那副样子总容易让我生出声讨人生意义的莫名哀伤,看多了,就连哀伤也没了,空惆怅……
我必须分身出来,以一个写作者的姿态追问外祖母的人生意义。苦于外祖母的不善言谈,我的追问也是寂然无声的。我总是坐在她对面,一言不发。她总是坐在我对面,也一言不发。一个风华正当的女子,与一个寂然衰零的女子,就那么坐着,没有一句对话。像一株花树上次第排列的两朵花儿,一朵开着,一朵谢了。这开着的看到那落红的凄艳,悲切地想,有什么意义呢?她把谢幕的时间拉得太长了,长到人生舞台上的春欢秋悲,竟已在时间的卷帘后模糊一片……
11
不知出于怎样的机缘,外祖母其实系统地跟我提说过自己的悲欢。那可能是她对后人绝无仅有的一次长谈。也许冥冥中她是知道我迟早有一天会为她写些什么吧?
我依稀记得当年倚在竹床边聊天的情景。那是一个夏天的午后,乡下的房子窗户又高又小,房间里阴凉薄暗,太阳兀自在屋外走动。酷热吞没了一切声息。我因为恋爱不顺又一次去撒娇于她。没有任何预兆地,素来少言少语的她拉开了话闸。我不明白她出于什么动机要说那么多话,但显然那番长谈打动了我。当时我设想过为她写一些字。只是没想到这些字来得这么晚,它们在路上慢慢腾腾走了十五年,但总算是来了。
我找到了。1988年8月8日,晴,周一。我有一篇六百来字的日记是为外祖母写的。从她三岁做童养媳记起,笼统地记了她的一生。
在外祖母不可靠的记忆中,她三岁左右从上海一带卖到江西腹地一大户人家当丫环。后来她出嫁了,碰到了一个恶婆婆。接下来闹分家,除了一对水桶什么也没有得到。那对水桶,桶筘是松的,有多少水漏多少水,家里徒有四壁,她整天对着这对水桶哭得泪水涟涟。她一生连产带流怀过十五个孩子,但千辛万苦救活下来的只有三个。她老公忠厚老实,却在中年头上撒手西去。她的三个孩子都是高中毕业,在乡下十分难得,读书的钱是她起早贪黑流血流汗种菜卖油果换来的。她万不得已再嫁了,结了十来多年的老伴又先她而去,素来胆小怕事的她顶住种种乡俗压力,力主厚葬,只因为他这十多年为我们家出了多少力哟!……
再后来,她就寂寥地坐在屋门前,看太阳出了又落了,看风雨来了又走了。
有意义吗?这吃苦受累的一生?
我不敢回答。生命的意义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涵括的。我只是知道,我,就是外祖母的意义之一。除此,我不能再去追问那些亘古至今经不得问的问题。
只是,外祖母在时光的边边角角中那落寞的坐姿,似乎坐穿了个体生命的人生底蕴,所谓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个漏洞里点点滴滴,跑冒滴漏着……
我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说服自己用积极的心态来兜补这个洞,我要意义和价值,我要让它们能够托起我,像外祖母曾经那般和现在这般,顽强地活下去……
12
有一天我也会老。你也会。我们都会。
这些字,不是写给外祖母看的。只写给不小心碰到的你看。
别想太多,我们只管活着。
安然,中国作协会员。作品散见《青年文学》《北京文学》《天涯》《美文》等刊物,多篇进入各种年度选本。出版长篇小说《水月亮》及散文集《麦田里的农妇》《浮世的恩典》《独坐羊狮慕》。曾获江西省谷雨文学奖小说奖;第三、第五届老舍散文奖,《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双年度散文奖。
END
注:本号致力于人文阅读分享,欢迎有识之士关注。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