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黄帝陵(黄帝陵为啥在陕西延安?)

时刻小站 166

欢迎点击关注跟随历史去旅行,和一鸣一起玩转世界!

第3站 传说时代·延安黄帝陵

跟随历史去旅行 第03站:传说时代·延安黄帝陵

跟随历史去旅行,我是一鸣!

之前两站,我们前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和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遗址。本期是第3站,时间来到了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

所谓的三皇五帝呢,指的就是由伏羲、女娲、神农组成的三皇,还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组成的五帝。当然,不同的古籍还有其他的版本,但是所有的版本中呢,黄帝一定都会站在这个三皇五帝组合的C位!

黄帝像

今天,一鸣就要通过陕西的黄帝陵,带各位走进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

国家5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古墓葬类的第一号文物黄帝陵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一千米处的桥山之上,传说就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墓!黄帝是5000年前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位居五帝之首,是所有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共同祖先。

陕西黄帝陵

一,历史知识

在介绍黄帝陵之前呢,首先还是要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传说时代的一些历史知识。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们大多都是依靠口口相传才将文化传承下来,这其中就包括了很多有关祖先的,宗教的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亦真亦幻,不断累加,演化变形,最后逐渐固定在历史文献之中。

传说时代指的大概就是文字国家出现前的这段既像神话又像历史的时期。

而在这些流传至今的传说之中,最著名的就当属盘古开天,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尧舜禹,三皇五帝等等这些传说了。

盘古开天地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未开之时,宇宙还是一片混沌,好似一个巨大的鸡蛋,盘古就是在这个巨蛋之中长大的。终于有一天,盘古拿起斧头向黑暗的混沌砍去,于是巨蛋分裂,分出了天与地,盘古怕天地再度恢复混沌,就用头顶着天,用脚撑着地,直立在天地之间,终将天地分开。

后来盘古的生命走到了终结,他身体的各个部分也变成了世界上的日月山川。这就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创世神话。

伏羲女娲

而到了伏羲女娲,他们的传说就更为复杂了。伏羲女娲都位列于三皇之中,风姓,是燧人氏的子女,相传他们是人首蛇身,而且是兄妹相婚,生儿育女。

伏羲,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在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王和创世神。

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还创造了文字,结绳为网教会了人们渔猎,制定了嫁娶制度,发明了琴瑟创造了音乐,反正是达到了各种无所不能的成就,最终在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

女娲是伏羲的妹妹,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创世之神,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可谓妇孺皆知,她开世造物,被称为大地之母,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三皇五帝

接下来就是炎黄的传说的了,炎帝,号神农氏,位列三皇之一,传说生于姜水,也就是现在陕西渭河一带,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

相传他牛首人身,尝遍百草,可以用草药治病;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翻土农具,教人垦荒种植粮食;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吃饭用的陶器和炊具。

而黄帝位居五帝之首,传说是少典与附宝之子,姬姓,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又因为黄帝有土德之瑞,所以尊称黄帝。

炎黄二帝

在炎帝神农氏管治后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战乱不止。这时黄帝部落不断的壮大,很多部族开始纷纷归附,于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形成炎帝、黄帝、蚩尤三足鼎立的局面。

黄帝在中原,炎帝在西方,蚩尤是东夷九黎的首领,在东方。黄帝在涿鹿打败了蚩尤,又在阪泉大战中击败了炎帝,从此统一了华夏和夷人各部落。

黄帝统一中原之后,制定国家职官制度,播百谷草木,推算制定历法,大力发展生产,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奠定了中华文明之基,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是所有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共同祖先。

尧舜禹

之后,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五帝之后的四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陶唐氏尧,有虞氏舜都是黄帝的后代,尤其是尧舜禹,更是被尊称为上古圣人。

尧又称陶唐氏,姓伊祁,名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发祥地就在今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 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传说就发生在陶唐氏时期。

舜姓姚,传说眼睛有双瞳而取名重华,被尧封在虞地,所以号有虞氏,称虞舜。还是著名的24孝之首 孝感动天的主人公。传说是尧在知道舜的良好美德之后才把天下王位传给他,这就是著名的禅让制度。而到了舜去世之前,也这样把王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禹。

大禹治水

在尧舜时期,中原发生滔天洪水,禹继承了父亲鲧的事业,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治理水患, "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了心血与体力,终于治水成功。

因为禹的显赫功德,于是舜就将王位禅让给了他,而禹死后却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启,结束了禅让时代的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大禹治水

至此传说时代最主要的故事就介绍完了,这些传说对于你而言肯定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你可能还会觉得有些出入,和自己了解的并不相同。

别急,正如这些故事人物的共同称呼,他们大都是一些传说,有真实也有虚构,随着时间推荐,还会出现不同版本内容,让人难以分辨。

尤其是随着现代历史学,考古学的引进,这些古史传说的真实性,更是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质疑,比如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就对这些古史传说进行了大范围系统的批判。

有些专家发现,很多越古老的传说反而记载在书籍的时间越晚,比如盘古的神话传说最早记录在三国时期的《三五历记》,最早出现伏羲女娲形象则是在西汉时期,西汉的《史记》详细记录了五帝的故事,而先秦诸子所著的《尚书》却只记载了尧舜之后的历史。

所以,不管是传说中很多超自然的元素不合常识,还是考证出是后世之人为了某些目的地刻意编造,对于当今人而言,这些神话传说更多是一种文化背景,而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的历史事实。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有很多地方争抢同一个人物的故里、陵墓, 也许这些人物在历史上根本不曾存在,或者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人。

当然,不论这些传说到底是真是假,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纪念这些古史传说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就好比我们春节要燃放烟花炮竹,有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大家当然知道这是不真的,但这也并不妨碍我们过年。

而且因为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可能后人新造的传说也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这就已经轻而易举地碾压世界上很多国家了!所以过分纠结也是没有必要的,很多事情已经没法再证真伪。

轩辕庙大门

二,延安黄帝陵

说回今天要介绍的陕西黄帝陵,因为坐落在延安市黄陵县的桥山之上,所以也被称之为桥陵。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而且2000多年前汉武帝还亲率十八万大军在此祭祀过黄帝,所以桥陵就成为了历代王朝举行国家祭祀黄帝大典最重要的地方。

桥山气势雄伟,三面环水,山上还密密麻麻地种植着8万多株古柏。穿过长长的轩辕桥和95级高大的台阶,首先来到的就是桥山脚下的轩辕庙,这里就是每年清明,重阳祭祀黄帝的主要场地。

黄帝手植柏

进入庙内,有能看见一棵5000多岁的古柏黄帝手植柏,这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高达19米,相当于7层楼,传说就是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所以也被叫做轩辕柏。

碑亭

古柏之后就是诚心亭和碑亭,里面摆放着近现代以来四位领导人祭拜黄帝陵的题字。碑亭旁还有一块黄帝脚印石,上面的一双62厘米长的巨大脚印,相传就是黄帝踏过的印记。

黄帝脚印

人文初祖大殿是整个轩辕庙的正殿,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的屋顶四面都建有斗拱,房檐之下挂着一面人文初祖牌匾。

人文初祖大殿

殿内正中供放着一面轩辕黄帝石刻浮雕像。这面浮雕像是以东汉时期建于山东济宁的武梁祠黄帝石像为蓝本,再放大刻制而成,这也是我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皇帝形象。

人文初祖大殿内景

殿前还有一棵汉武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到清明节前,这棵古柏枝干上流出的柏液凝结为球状,经阳光反射特别壮观,然而清明节一过,柏液中断,古柏从枝到杆就又恢复了原来密密麻麻的甲痕。

将军柏

大殿北侧就是最近新修的祭祀广场和轩辕殿,也就是每年清明节举行公祭大典的地方。相对于刚才的古老传统的建筑,这里就显得非常宏伟宽敞了。

祭祀广场和轩辕殿

走进轩辕殿,更加的让人震撼!这里由36根高达4米的石柱围合成,殿内只有一座巨大的轩辕黄帝像石碑,简朴而庄严。屋顶中央还开着一个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阳光可以直接映入殿内,承天接地,显得恢宏而又神圣。

轩辕殿

离开轩辕庙,穿过桥山上长长的神道,尽头就是黄帝陵园。

首先可以看见陵园东门旁有一座24米高的高台,名叫汉武仙台,是汉武帝祭祀黄帝陵时,为了使自己长寿成仙而修建的。民间现在还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的说法。

神道

汉武仙台

再往前走,穿过棂星门,就是桥山之巅的黄帝陵寝!

眼前看到的这座宏伟建筑,是黄帝陵寝前的祭亭,祭亭飞檐翘起,气宇轩昂,由八根大柱支撑,亭中伫立一面4米多高的巨大石碑,碑上有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书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祭亭

黄帝陵冢

祭亭之后就是黄帝陵冢,陵冢为土冢,呈扁球状,位于整个桥山山顶的正中,坐西北面东南,比一层楼还要高,四周有砖墙围护,下面有方形墓台,方台与圆冢相结合,上圆下方,就具有天圆地方、天地相合的意义。

祭台

龙驭阁

相传轩辕黄帝就在此处乘龙升天的,因为人们不舍得他的离开,就从他身上拽下衣帽、靴子、宝剑等物品埋葬于此,修成陵墓,以示永久怀念。

所以在黄帝陵的北面,现在还修建了一座陵园的最高建筑 龙驭阁,象征着黄帝在此驾龙升天,也是整个黄帝陵景区的最高点。

黄帝陵

参考资料

1《新编中国通史》邱树森 陈振江

2《考古学概论》马利清

3《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 夏王朝》日本 宫本一夫

黄帝陵

延安黄帝陵就介绍到这里啦!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就请给我点赞关注一下吧!

上一篇:

下一篇:

  同类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