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过,你准备好重新出发了吗?
年初,网易制作了一个名为《活在当下》的短片,以此纪念2022年的一些瞬间,在朋友圈被接力转发,人活这一辈子,活好当下才是重要的,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过不好这一生的却大有人在。
人生的话题不断被讨论,我们不断迷茫、不断困惑,究竟有意义的人生是怎样的?或许《悉达多》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
主人公悉达多不断将人生化零,重新出发,在经历了贵族、沙门、富商、船夫等身份之后,他终于明白仅仅通过研读道义并不能为我们解答人生的疑惑,只有去经历才能参透生命的真谛。
与之相反,悉达多的朋友乔文达一生追随佛陀,妄图仅仅通过研读佛陀的道义来参透人生真谛,获得智慧,然而直到人生的末期,他仍然迷惑不解。
一个人的觉醒,从来不是背离尘世,在臆想世界里沉醉不醒;更不是人云亦云,借他人头脑开悟重生。
爱是尊重,不是自我感动式付出
悉达多本是贵族婆罗门之子,他聪慧、心灵澄澈,拥有强大意志与高贵使命感,被所有人拥戴,但是他发觉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朋友的爱,这些爱并不能为他带来幸福和满足,他终日怅然,感到灵魂不安。
一日,三位沙门经过了悉达多所在的城邑,悉达多被这三位孤独、绝尘的异乡人所吸引,他毅然决定要追随他们,辞别家人时,他坚决的意志,让父亲不得不同意他远行,只是这一别,他们此生却再未重逢。
很多年后,悉达多才明白了当时父亲对他的爱和不舍。在对待自己的儿子时,经过一番挣扎,最终悉达多也做出来了同父亲一样的决定。
难道你没有用爱束缚他?没有每天用善和忍,令他羞愧为难?你难道没有强迫这自大放肆的孩子,同两个视米为佳肴的老家伙住在茅舍里?老人的思想可不会与孩子相同。他们心境苍老平静,连步态都跟孩子不同。难道这一切不是对孩子的强迫和惩罚吗?(书中段落)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幸福来源也不同,尤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你不能为对方做出抉择,而是应当尊重他去找寻幸福的决定。
就如同我们时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做出的决定是为对方找想,但是那真的是对方所需要的吗?如果他不需要,这样的好又有什么意义?你以霸道的方式让对方接受你的好,其实是一种伤害,在这个时候,出发点的好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而大多时候我们不过是在自我感动。
自我感动式付出,在迷失自己的同时,也伤害了所爱之人。
《再见爱人2》是一档情感旅行类综艺节目,主要是关于几对婚姻存在问题的夫妻在一段旅途中发生的故事,以及探寻夫妻问题的解决与情感的和解。
其中,张婉婷对待宋宁峰便是典型的自我感动式付出。从节目效果来看,很明显在生活中,张婉婷是一个仗义且直接的人,对待亲人朋友真诚而无私。正是因为这样,张婉婷内心有一套逻辑:我为你好,为你付出,你应该感激和接受,而不是质疑,如果被质疑,她会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被对方理解,从而否定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分量,怀疑对方是否爱自己,也就是极度缺乏安全感。
在她的心里,她的爱很无私,甚至于可以舍弃自己。其实,她完全沉浸在了自我感动中,并未察觉到爱人的处境和需求,也剥夺了爱人经历、成长或试错的机会,但凡她脱离于自我思想的世界,冷静下来多听听对方的想法,不要把自己的爱看得太沉重,双方都会更轻松一些。
在生活中,尤其是父母孩子之间,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我这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懂呢?是很多父母一句典型的自我感动式台词,就好像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即使违背对方的意愿也并不重要,但是出发点再好,结果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就好像过程再美好,结果不重要一样,那我们付出这么多又是为了什么呢?
人独自行过生命,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难道有人曾被父亲或老师一路庇佑?亲爱的,你相信有人能避开这道路,或许小悉达多能,因为你爱他,你愿意保他于苦难和失望?但是就算你替他舍命十次,恐怕也不能扭转他命运的一丝一毫。(书中段落)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就像悉达多以自身经验,希望儿子能够远离尘世间,留在自己身边以规避苦难一样,佛陀乔达摩同样如此,他将自己的体验以法义和言论来帮助和教导世人,让他们免于遭受人性的无常和空幻,他们的作为都是出于爱。
但是这些并不能让接收者真正获得智慧,正如文中的两句话:智慧无法言传,智者试图传授智慧,总像痴人说梦。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它可以被发现,被体验。
悉达多的朋友乔文达研读半生法义都无法参透人生的智慧,却在爱的驱使下亲吻悉达多的时候而豁然明了,他才意识到一生中最宝贵和神圣的一切是什么。而亲吻他的朋友悉达多这一举动,正是他真实的、充满爱的人生体验。
在生活中,疲于奔命的我们混迹在各大场合,学习成功之道,谈话之道,一生都在学习做人的道理,按照部分人定下的逻辑去行动和生活,虽然这样某种程度上看似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但是却错失了很多东西。
就如同我们害怕枪打出头鸟,却错失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机会;我们认为人脉就是钱脉,却迷失于无效社交,错过了真正值得深交和珍视的人......
尤其是在如今互联网的时代,拿起手机,每个人都可以宣讲自己的人生哲理,振振有词的人有可能是在胡说八道,嬉笑怒骂者也有可能在传递人生哲理,与其从别人那里听,不如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解答心里的困惑。
《悉达多》这本书里讲到:真的反面同样真实。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辞彰显。可以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体、完满、统一。
所以不要被片面的言辞所左右,多去经历和体验,从而做出自己的选择。
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
悉达多对乔文达说:对我来说,爱是头等要务,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
但乔文达却对之提出质疑,他表示世尊乔达摩将爱称之为虚妄之相,并禁止弟子们桎梏于尘世之爱。悉达多称乔达摩爱事物胜于爱言辞,虽然他们的言辞表述不同,但是信念却一致。
而乔达摩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法义中,思想中,而在他的生命中,因为他熟稔人性的无常和空幻,却依然深爱并倾尽一生去助佑、教导世人。
虽然乔达摩多讲义与言辞里禁止爱,但他却深爱着世人,愿意帮助他们获得智慧。
这就如同《小王子》里的一段话:一个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言辞不能代表真相,行为或许能。
用心去听,用心去看。
爱和包容,才能不被束缚
我们常常处于无知,却要蔑视一切,将对立进行到底。
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完满的世界,那是符合我们价值观和审美的世界,我们会将之与现实的世界进行比较,但凡现实与之相悖,就会产生心理落差,从而造成内心的不满。
于是,我们试图回避那些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事物,接近符合预期的事物,于是我们的圈子越来越小,这与传播学中的信息茧房相似。圈子越来越小,眼界越来越窄,认知越来越局限,落差感越来越多,从而造成圈子更小......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如此内耗下去,最后只会身心俱疲。
在该书中,悉达多从不满于自己的婆罗门身份,到加入沙门探寻智慧,再到离开沙门行列,朝拜佛陀乔达摩,以及后来成为富商、赌徒等自己曾厌恶的世人。
对于当时正在经历以上身份的悉达多来说,他或许不明白这些身份对他来说的意义,直到他参透人生的智慧,他才明了:世人和智者不仅不相上下,反而时常考虑得更深远。就如同动物在必要时强劲决绝的作为,往往胜于人类。
而书中的瓦稣迪瓦虽仅仅是一个船夫,却有着超脱的智慧,并不在所谓智者之下,也是他帮助悉达多最终获得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他告诉他的朋友乔文达: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当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这便是圆满。
就如同我们普通人一样,如果我们不再被执念困扰,接受差异,能够去用爱和包容对待所遇人和事,而不是批判,我们的内心或许会更豁达,更容易快乐。这样我们的人生将不会被束缚,边界或许更加宽阔。
2023年,愿你放下内耗和浮躁,收获内心的平静。
一个人的觉醒,从来不是背离尘世,在臆想世界里沉醉不醒;更不是人云亦云,借他人头脑开悟重生。
而是在这泥泞破碎的人世间,躬身入局,尽情体悟,把每一次精神上的荡涤与锤炼化成蜕变的力量。
而后,像局外人一般,对苦乐坦然,对得失淡然,不喜亦不惧,洒脱又随心。
《悉达多》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他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其代表作《荒原狼》(1927)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艾希
排版:艾希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