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近日,广东多地发布最新研判已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发热门诊持续下降。疫情防控措施新十条出台一个月,广东农村地区情况如何?春节返乡人员逐渐回流,农村疫情防控压力增大,乡村地区如何应对?农村地区老年人比例高、人均医疗资源有限,面对新冠感染高峰,如何平稳度峰?
近日,记者兵分多路,在广东各地直击乡村地区的度峰时刻,人们守望相助、邻里互助,人们期待平安度过这个春天。
一名医生,三名护士,五间屋子……从高峰期的一天接诊近300人,到如今每日接诊六七十人,坑口村卫生站的压力小了许多,医生和护士也恢复了正常的上下班时间。
近几日来,深圳、珠海、佛山等多地宣布已过新冠感染高峰,新冠病毒感染人数正处于高峰后的回落阶段,发热门诊就诊量已稳步持续下降。
在第一波感染潮到来时,作为距离农村居民最近的医疗机构面临诸多挑战,高压之下他们是如何拼尽全力,守护村庄?春节临近,随着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农村地区仍陆续有一定数量感染者,他们又会如何应对?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实地探访了位于肇庆市四会市贞山街道的坑口村卫生站。
重播播放00:00/00:00直播00:00进入全屏50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感染高峰后的农村卫生站:曾日接诊300人,守好村民健康第一关
一个月,40多页
坑口村卫生站门前悬挂了一个日记本,本子上有患者名字和序号,等到8点卫生站开门,值班护士就会把本子拿到候诊室门口,挨个点名。
15号在不在,过来候诊室。在农村地区,这个简单的日记本也成了挂号本,1月10日当天,卫生站负责挂号的护士是李燕萍。8点前的名字村民自己写上去,8点后的名字由值班护士填写,遇上看不清的字,就只能叫序号。
候诊大厅、诊室、药房、输液室组成了坑口村卫生站全部,谭忠华是站里唯一的医生,李燕萍、谭月梅、林春燕则是搭班护士,通常情况下,4人维持着站里的正常运转。
作为最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峰期,这间简单的卫生站,帮助了不少村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发烧、咳嗽、辗转难眠的夜晚。
最高一天有近300人就诊,从早上忙到深夜。在谭忠华印象中,2022年12月17日开始,村里的发热病人逐渐增多,每天都有大量患者前来就诊,在12月23日左右达到顶峰,当天有近300人就诊,其中大部分属于发热病人。
谭忠华介绍,卫生站高压持续了10多天,12月底发热病人陆续减少,元旦后基本恢复正常。最近几天平均每天也有七八十人过来看病,但都是常见病为主,发热病人就10来个。
记者留意到,从2022年12月中旬初到2023年1月10日,近1个月时间里,挂在门口的挂号本就记录了40多页,每页登记了约六七十个村民的名字。
1月10日上午,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后,坑口村卫生站依然忙碌,现场有数十名老年人排队就诊,对于他们来说,不用操作智能手机进行挂号缴费,又能就近安心看完病,成为了一种最大的慰藉。
我已经阳过了,但还有点咳嗽。为了在过年前止住咳嗽症状,50多岁的谭大伯特意一早到卫生站输液,在他看来,在卫生站看病方便、放心。骑车几分钟就到了,看完病又能很快回家。
互相打点滴
在感染高峰期,相比城市居民一轮又一轮的抢药潮,村级卫生站暴增的就诊人数逐渐下降的背后,隐藏着一线医护人员更大的艰辛。
按照平时惯例,坑口村卫生站一般早上8点开门问诊,中午村民习惯回家做饭,基本没有患者,站里的医护人员都可以简单午休,下午3点再开诊到晚上6点,就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早8点,晚10点。谭忠华回忆,17号发热病人陡增后,卫生站平均每天的开诊时间超过了12小时,站里4人吃饭都是轮换,一般十分钟就能解决一餐。
能不能先帮我看下我烧的很厉害,很难受护士,这边液体输完了……林春燕也回忆,在高峰期间,这是她耳边出现最多的声音,她们只能像陀螺一样一直旋转,丝毫不能停下来。
我可能身体素质比较好吧,都没有怎么发烧。19日早上,谭忠华开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症状,好在并不严重,仅仅休息了半天,他又坐回了诊室。也想多休息一下,但想到有那么多病人等着,还是放心不下。
随着发热病人的持续增多,护士林春燕、谭月梅、李燕萍也相继感染。
22号开始有症状,23号出现发烧。来上班的谭月梅回忆,当时病人较多,没有空休息,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上班,唯一不同的是平时她是站着在药房配药,当天只能全程坐在凳子上工作,直到晚上9点多,病人减少后,才让同事林春燕为自己打了点滴。腰特别疼,根本站不起来。
白天都尽量扛过去,下班后相互打点滴缓解一下症状。李燕萍告诉记者,她们三人出现症状的时间都差不多,除了自己24号在家休息了一天,其他同事都一直在坚持。发热病人太多了,等不了。
守好村民健康第一关
46、20、17、12这四个数字分别是村医谭忠华,护士林春燕、谭月梅、李燕萍在村卫生站工作的年限,在他们眼中,这间小小的卫生站不仅仅是工作场所,更是自己第二个家,要用心、用情经营好。
每天工作9小时,除了春节放几天,基本没有节假日。46岁的林春燕住在四会市区,每天都要骑电动车往返,时间一长,不少村民的情况她都十分熟悉,碰到一些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递药和输液时她都总会特意叮嘱一番。
而在不少村民眼中,坑口村卫生站虽然比不上大医院的配置,但却是他们从小到大看病的地方,患者与医护人员是医患关系,更是近邻。
我从小就找谭医生看病,大家是邻居,彼此也很熟悉。坑口村90后的村委委员陆仲文告诉记者,虽然卫生站属于坑口村,但实际服务人数覆盖了金星村、龙头村、光荣村等周边多个村庄,甚至邻镇石狗镇。后来一些住远了的人,尤其是一些老人,都会专门回来找谭医生看病。
谭忠华是远近村民口中很有经验的村医,记者了解到,在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来临前,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备足了布诺芬、散列通等退烧药,还配备了血氧仪。我提前进了很多药,即使最高峰期间,我们站也没有缺过药。
虽然很累,也要坚持守好这道防线,守好村民健康的第一关回想起过去半个多月的经历,已经68岁的谭忠华感慨万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看到过患者满脸的焦虑和疲惫,也看到过他们康复后露出的笑容,他体验过连坐十几小时,双腿发麻、腰酸背痛的滋味,也体验到了乡亲们由衷地送来一句谢谢谭医生的快意。
当前,不少城市已经度过了感染高峰,但随着春节的来临,农村地区可能仍会出现一定数量的感染者,作为农村地区医疗卫生的第一道防线,村级卫生站依然任重道远。
退烧、感冒等药物,我已经备到了今年3月份。面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考验,谭忠华胸有成竹地说。
【采写】朱红鲜
【摄影】吴明
【剪辑】王俊涛
【统筹】张由琼 徐勉 朱红鲜 董天健
【作者】 朱红鲜;吴明;王俊涛
南方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