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十九年前写的文章)
由课程教育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语文课本,是今年刚刚投入使用的。大概出于职业习惯,也大概是因为当今出版质量不高,抑或是当今的各类文化作品水准欠佳,我一向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对待教材的,而且是常常抱着批判的态度推敲教材。现就将我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语文若干篇课文的推敲观点拿出来,供大家参考。对课本原作作者,我几乎不了解,绝对没有排斥贬低某作者的意思;对许多作者的性别我也一无所知,在这里就一概称为先生,好在先生有男也有女。
四、关于《古代诗歌五首》
《古代诗歌五首》中有的注解可以研究,几幅插图意境不对。
对《次北固山下》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插图,根本看不出潮平,也没有两岸。当然,在一幅小图画中不可能把偌大的世界囊括,但图画得真实。客路本应该乘坐大船,可插图却是一只小船;而且小船居然敢于载客夜行,与古时的船家行船的规矩不符;本插图中风浪挺大,小船却看不出颠簸;图中船上人大舱小,而且只见诗人站船头,不风艄公摆舵摇橹。绘图者没有生活,也不了解古人的生活。
《西江月》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插图也不符合意境。看不出路转,也看不出溪头。小溪是有,几乎就在脚下。而且溪头也没在社林边,而是在社林中;社林也不像,茅店也不旧,而且还多了一个似庙非庙的建筑。欣赏作品,可能每个人头脑中勾勒的图画都不同,尽管也应该允许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但必须客观地尊重原作。
《天净沙·秋思》的插图古道西风瘦马也不真实。枯藤看不出来,老树也变成了死树,马则看不出肥瘦。
对《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的解释是: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这时湖水已经同堤平了,云脚正低,还得下雨;春天尚且如此,到了夏季不决堤才怪呢!
《钱塘湖春行》对暖树的解释为向阳的树,不知道哪的树不向阳。此诗中的暖树是泛指春天的树,不非得是向阳的树吧?
《西江月》对听取蛙声一片的听取作了注解,把取解释成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成不妥。会议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了该怎样理解?尽管古今词义有区别,但听取这个词在听取蛙声一片与会议听取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法是一样的,不存在区别——取字的解释太没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