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宫里醉西施
——简析古诗词中的醉字
王传学
醉本是指人喝了过量的酒、神志不清的状态。在古诗词中常常写到。例如: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唐•李白《月下独酌》)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唐•白居易《琵琶行》)
这些句子中的醉,都是喝酒过量、尽兴的意思。
在一些古诗中,为了表现人物沉浸在某种满意的境界中,常用醉来修饰。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乌栖曲》:
姑苏台上乌栖时, 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 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 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相传吴王夫差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时间,筑成横亘五里的姑苏台(旧址在今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上建春宵宫,与宠妃西施在宫中为长夜之饮。诗的开头两句,不去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而是以洗炼而富于含蕴的笔法,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乌栖时,照应题面,又点明时间。诗人将吴宫设置在昏林暮鸦的背景中,无形中使乌栖时带上某种象征色彩,使人们隐约感受到包围着吴宫的幽暗气氛,联想到吴国日暮黄昏的没落趋势。而这种环境气氛,又正与吴王宫里醉西施的纵情享乐情景形成鲜明对照,暗含乐极悲生的意蕴。这层象外之意,贯串全篇,但表现得非常隐微含蓄。
句中有两个人物:吴王和西施。是吴王为西施的美色而醉,还是西施在吴王宫里喝醉了酒?应是两者兼而有之。吴王陶醉于西施的美色,心里十分高兴;而西施为博吴王的欢心不断地向吴王敬酒,与吴王共饮,自然要喝醉了。一个醉,有力地讽刺了吴王宫中纵情享乐的淫靡生活。
再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在《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中,有一支【正宫•端正好】曲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是崔莺莺送别张生时唱的一支曲子。作者首先应用了既是起兴又是衬托的手法,选取富有深秋时节特征的碧云黄花西风北雁南飞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从而表现出莺莺因送别张生而产生的痛苦之情。接着,再用设问的句式,写莺莺自问自答,把枫叶的红色说成是被自己因离别的痛苦而流的眼泪所染。一个醉字,写尽了枫叶之红、秋色之浓。本来枫叶经霜而红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在莺莺的主观感受中,好像是被她的伤心泪染得红红的,如同醉了一般。这种拟人兼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所写景物带上了浓郁的感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大自然的美景使人陶醉。唐代诗人李白的《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中有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的诗句,写明媚的月色可以陶醉诗人这个远行客,山花盛开仿佛在燃烧。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
再看清朝诗人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的前两句描写农村的春天景象: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拂堤杨柳醉春烟一句中的醉字,把杨柳当作人来写,杨柳为烟雾迷蒙的景色陶醉,人则为烟柳图而陶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股浓浓的春意在这诗中表露无遗。
美景能醉人,暑热的天气亦能醉人。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夏昼偶作》中写道: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这首诗写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当时诗人被贬湖南永州。
地处南国的永州,盛夏确实酷热,白天尤甚。诗的首句,直白与细描并用,交代了夏昼的气候特点:溽暑,既潮湿,又闷热,这与北方迥然不同。醉如酒,形象地状写出了人们的难熬溽暑之态。由于湿度大,温度高,自然憋闷难禁,体力不支,心烦意懒,疲惫欲睡,像喝醉酒一样。这一句诗含叙事、抒情、寄慨,形象生动,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