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
1.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写云南边疆哀牢山中路边一间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课后习题解答
一、第一问我和老余:投宿,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专门给小茅屋送粮食并与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第二问小茅屋的照料者和建造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二、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对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产生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这是第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收到了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第一问: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梨花,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二问:驿路梨花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同步练习】
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这个陡峭(dǒu qiào)的山崖令人胆战心惊。
(2)别看他家里的摆设很简陋(jiǎn lòu),但是一家人相亲相爱,过得也很幸福。
(3)石家庄是一座适合悠闲(yōu xián)生活的城市。
(3)这所房子虽然有些旧,但主人却一点儿也不想修葺(xiū qì)。
(4)这位曾经露宿(lù sù)街头的流浪汉靠着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终成一位为弱者抱不平的大法官。
(5)他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实在是折损(zhé sǔn)我们啊!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B.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C.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D.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解析:B项数字是表示概数,中间不用顿号。)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网络不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关系着国家安全。
B.医生表示,戒烟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C.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D.通过开展校园书香节,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解析:B项语序不当,应将治疗和预防调换位置;C项主客体颠倒,应是我对这部电视剧很熟悉;D项缺主语,删掉通过或使。)
4.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走,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走得远。________
①人生的旅途上少不了朋友,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②的确,没有人弱到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人强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③因为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而分担的痛苦却是一半的痛苦。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5.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写上联。
上联:世间雷锋时时现
下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课内精读
阅读从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至文章结尾,回答问题。
7.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着重号词语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激之情。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8.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作用?
插叙了十多年前,一队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推己及人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的故事。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9.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美丽、活泼、热情、助人为乐。
学法点津
设置悬念
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作品中的一种艺术处理方式。它包括设置悬念和解释悬念,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
【典型例题】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这样设置悬念的写作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技法点睛】
1.设置悬念的方法:
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或心理描写、以环境描写、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
2.设置悬念的作用:
(1)在篇首设置悬念。创设环境、营造环境,引出下文。快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2)在篇中设置悬念。承上启下,使文章情节一波三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